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

汰換員工舊觀念,落實精實管理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改善生產流程 庫存降低八成
活化腦細胞!鼓勵同仁主動找問題及解決方案,再透過獎金激勵、活化資深員工的腦細胞。
生產瓦斯、熱水器等民生用品的傳統製造業,市場面臨高度飽和;勞力密集產生高人力成本,加上銅、錫材料價格高漲,台灣區瓦斯器材工業同業公會評估,近兩年台灣市場每年萎縮兩成。面對國內市場低迷,產品滲透率(編按:家庭中有櫻花產品的比率)近七成的台灣櫻花,生產製造部五年來營收卻以七○%的幅度逆勢成長。
這個成績來自一套改善生產流程、降低庫存的「NPS(new production system)」制度。精神類似豐田管理的「精實」概念:提高生產環節的價值,消除過程中產生的任何浪費。
在制度導入前,台灣櫻花在民國八十八年至九十年間面臨連年嚴重虧損;直到九十二年接受企管顧問公司輔導。首先,改造生產流程,以一個流(one piece flow)、小線化生產、少量多樣取代以往的「經濟批量」。僅第一年,就將批量數從一千台降至五百台,現在單一機型只要下單二十台即可生產,成功把成品庫存降低八○%。
訓練員工變成多能工 精簡生產線,節省三分之一人力
其次,提升效率、節省人力。例如,換模時間縮短成六分之一;訓練每位員工成為負責多個工序的「多能工」,將九人運作的大生產線變為三人生產線,精簡三分之一人力。
新制度的推行並非一次到位。剛開始,公司流傳「永華哲學」,意思是「用喊的(台語)」。員工常講:「我們忍一下就過了,一定跟前幾次的新制度一樣,雷聲大雨點小。」
但台灣櫻花這次卻花一年半時間和員工溝通,每月上二十八小時的顧問課,並徹底執行流程改造。「一開始帶頭做,有成效才有認同,」兩個工廠經理異口同聲表示,實施一年後有具體成績,員工才相信老闆「玩真的」。
舉辦團隊自主研究月會 主動找問題、討論改善方法
此次成功還有幾個關鍵環節。首先,員工以五至六人為團隊,每月進行一次「自主研究會」,自行找出生產流程的問題點,和顧問討論再回到現場實做,並記錄改善細節和成效。然而,台灣櫻花有超過七成、平均年資超過十年以上的員工,推動上相對吃力。年資二十年的大雅廠經理鄭松路回憶:「一開始我也不信。」為了每月的研究會,每天加班到八、九點,寫報告、看書、看教材、找問題點。「在公司二十年,這五年才算真正了解生產製造的管理方式。」他說。
小改善如「縮短一百五十六秒取模行走距離」,大至「熱交換器水箱的製品庫存量自一百台降至十台」,鄭松路表示,每改善一個環節就像點燃一個信任的動力引擎,直到「持續改善」成為大家的共識,現在,廠區員工幾乎每星期都會主動提出三、四件改善方案。
第二階段則是鼓勵「自主提案」(編按:以個人為單位提出改善方案)和「團體提案」(編按:跨部門合作的改善方案)。一方面結合KPI(關鍵績效指標),列入期中、期末二○%「創新能力」考績項目;一方面則發給獎金:提案審核通過,依提案預計產生效益發給提案獎金一百元至一千元不等,提案生效後觀察一年,結案時根據財務數據產生的實際效益,依級距發給最高十萬元的結案獎金。
鼓勵個人、跨部門提案 依結案件數、實質效益頒發獎金
公司每年更換提案主題,去年是「替代材料」,年終尾牙剛接受表揚的第三名點子王(編按:依提案數排名)林明壽,發現原本使用的潤滑油會造成汽動工具的損壞,平均一個月維修十具,他靈機一動,以抽水馬達用的潤滑油取代,不但省下五成成本,一年下來還排除維修浪費的三十個小時。而團體提案第三名的林亭妤,則是找到烘碗機不鏽鋼的替代材料,為公司省下四百萬元的成本費用。
製造管理處經理林進坤觀察,每次月會公開表揚提案人,原本被動排斥的老員工、和剛開始扭捏不願意上台的,現在卻積極的將改善方式分享給跨部門學習。從「只想當個螺絲釘」,到受肯定、進而發現自己的價值,「活絡組織,公司充滿改善的動力!」他說。
雖然過程中曾經替換過兩位年資二十年以上的主管,以年輕的新血帶領面臨裁撤的神崗廠重生,現在員工離職率仍維持在二%的歷史水準。許文治以二十八年輔導NPS的經驗說:「只替換兩位,算是很幸運了!」台灣櫻花的重生,來自老員工的新腦袋,未來,改善的神經也將延伸至供應商與經銷商的腦袋中。
*導入新觀念,成敗關鍵在老闆
櫻花公司導入類似豐田管理的NPS制度,這種整體體制的大變革要成功,有幾個關鍵因素必須考量。
第一,變革的操作手法:新制度的導入過程,必須是漸進式的,例如,生產線的改變,先從示範線開始實施,看見具體成果後再陸續擴大改革,由成功經驗來改變資深員工的觀念,較不會產生抗拒。
第二,組織內不斷的溝通,並且透過英雄式的表揚,說服員工願意持續提案和改善。像光譜般逐漸改變組織文化,而非求短期、顛覆的創新。就櫻花公司一年發出三十六萬元的獎金,卻能創造九百萬元的實質效益,平均一人一年提案十件,算是成功的個案。
第三,新制度的成敗關鍵在於老闆,大多數老闆過於短視,太急著看見成效,就很難讓制度徹底改變員工行為,進而深耕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,「太急躁或對新制度本身一知半解都無法成功,」若能信任專業(顧問),接受長期協助,企業改造才會看見持久的效果。
(中央大學管理學院EMBA執行長林文政口述,林育整理)
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


 

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kubqnoeq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